南昌采茶戏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等地。主要曲调有“茶灯调”和由“茶灯调”发展演变而来的“攀笋调”、“秧麦调”、“下和调”等。音乐伴奏的二胡有“花奏秦腔”的演奏方法,分中弓与短弓两种,而短弓又有顿弓、颤弓、上滑音、下滑音、打指等拉法。传统剧目有以江西南昌汉族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南瓜记》、《鸣冤记》、《辜家记》和《花轿记》,合称“南昌四大记”,富有乡土特色。是由汉族民间采茶灯和灯彩相结合发展演变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汉族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
南昌采茶戏是具有代表性的江西采茶戏之一,而江西采茶戏是中国采茶戏的始祖,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赣南茶事兴盛,历史悠久。”据说,宋、明、清三代,赣南均有名茶列为贡品,当地汉族劳动人民都为繁荣的茶事而载歌载舞。众所周知,在茶叶生产中,首要工序就是采茶。在翠绿山野与明媚的春光中,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着山歌,既消除了疲劳,也抒发了感情,“采茶歌”由此而来。而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则是在许多年以后的新春之际,随民间各种灯彩在乡村表演,即形成采茶灯戏的演出,这便是采茶戏的最早雏形。采茶灯戏中所演唱的采茶歌为“十二月采茶歌”,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顺采茶”,从正月唱到十二月;二是“倒采茶”,从十二月唱到正月;三是“四季茶”,则唱一年的春夏秋冬。演唱时,舞者口唱“茶歌”,手提“茶篮”作道具,载歌载舞,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采茶灯戏,俗称“茶篮灯歌”。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成几路向外发展,除远至闽、粤、湘、桂诸省区所形成的支系之外,在江西省境内即形成了赣东、赣西、赣南、赣北、赣中五大流派。南昌采茶戏属于赣北流派,至今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发脉于载歌载舞的采茶灯戏,扮唱《十二月采茶歌》及各种民间小调,以南昌、新建两县为中心起步、发展起来的。
据史料记载,清朝道光末年,采茶戏由灯彩演变成戏曲。清朝光绪年间,南昌采茶戏在南昌禾埠起班。当时的剧目多为“二小”(小丑、小旦)扮演,如《攀笋》、《卖棉纱》等。之后,随着剧情的需要,“二小”逐渐发展为“三小”(小丑、小旦、小生),如《下南京》、《卖花线》等,因此民间俗称采茶灯为“三角班”。后来,这种表演已不局限于表现茶事了,而是出现了大量表现日常生活内容的小戏,到了这时,“半班”也就因此宣告诞生了。“半班”则已基本形成为采茶戏班的规模,有十几二十人,有服装、道具和乐队,已能够上演差不多完整的各种剧目,所以很受乡间民众的欢迎。
1950年6月15日,江西地方剧院成立。与此同时,当时的南昌“莲方”、 “联艺”民间剧团合并为南昌地方剧实验剧团。1953年2月,在江西地方剧院的基础上,吸收省文工团部分演职员成立省采茶剧团。1956年,南昌地方剧实验剧团改称南昌市采茶剧团。
此后,南昌采茶戏步入鼎盛时期,曾多次为重大政治和外交活动做专场演出,主要演员还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9年8月,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召开,省采茶剧团演出了大型传统戏《三女抢板》,毛泽东看完演出后接见了剧中主要演员邓筱兰、陈飞云等人;1960年2月,朱德来南昌视察时观看省采茶剧团演出的采茶小戏《秧麦》后,作诗称“晚看采茶戏,夫妻同《秧麦》。”此外,南昌采茶剧团、省采茶剧团前往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1968年底,南昌采茶剧团、省采茶剧团合并为南昌市采茶剧团。受“文革”的冲击,剧团工作停滞,大多数演员下放,剧团主要演出《红灯记》等具有革命色彩的采茶戏。打倒“四人帮”后,南昌采茶剧团逐渐走上了辉煌的顶峰。1978年,南昌采茶剧团演出的《宝莲灯》卖座创历史记录,连续两百多场爆满。辉煌的采茶戏市场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邓筱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邓筱兰,10岁学艺,12岁登台,15岁成为戏班“台柱”,荣获过江西省首届戏曲会演优秀表演奖、中南区首届戏曲会演个人奖等荣誉,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莜兰子”。
在宋代的时候,宋仁宗赵祯带领着文武大臣前往南方视察,路过江西境内南昌地区。
这一天烈日炎炎,空气仿佛流火一样,让人吸进口中都能感觉到火辣辣的热。仁宗赵祯在这烈日之下实在是走不动了,于是队伍停在背靠大山的路边,找了一个阴凉的地方开始休息。
宋仁宗赵祯是又渴又热,多么希望能够美美的品尝上一碗清茶,消一消这酷热的暑气。
就在这个时候,在宋仁宗休息大山中传来了一阵悠扬的歌声:
天顶哪哩落雨仔呀弹呀雷啰公伊呀!
溪仔底哪哩无水仔呀鱼啰这个乱呀撞啰啊!
爱着哪哩阿娘仔呀不呀敢啰讲伊呀!
找仔无哪哩媒人仔呀斗啰这哩牵呀空啰啊!
大只哪哩水牛仔呀细呀条啰索伊呀!
大仔汉哪哩阿娘仔呀细啰这个汉呀哥啰啊!
大汉哪哩阿娘仔呀不呀识啰宝伊呀!
细仔粒哪哩干乐仔呀较啰这哩贤呀翔啰啊!
歌声清脆响亮,异常欢快,虽然是用当地方言演唱的,但是那轻快的节奏和欢快的旋律,让宋仁宗等人被这歌声吸引,暂时忘记了酷热。
歌声停止,宋仁宗向身边的大臣问道:“哪位臣工知道这小曲是唱的是什么?”
宋仁宗身边有一位来自江西的大臣,他对宋仁宗说道:“万岁,这是江西地区采茶女在采茶时唱的小曲。”
饥渴难耐的宋仁宗听到茶这个字眼,立刻就感觉到咽喉冒火,刚刚忘记的那饥渴感觉犹如钱塘大潮一般席卷而来,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宋仁宗赶紧对身边的禁军统领说道:“速速为朕寻找采茶女,朕渴的嗓子冒烟了,要喝水解渴。”
禁军统领听到仁宗的命令,立刻派出一队禁军进入大山寻找采茶女,时间不大,一个模样清秀的采茶女背着半篓子茶叶来到了仁宗面前。
采茶女见到宋仁宗之后,山呼万岁。将自己背着准备进南昌城贩卖的刚刚炒好的新茶捧着送到仁宗面前。
宋仁宗身边早有人烧开了茶水,随着几颗茶叶投入水中,空气中立刻弥漫着茶叶散发出来清香扑鼻的味道,引的所有围在茶炉旁边的人都垂涎欲滴,不住的吞咽着口水。
宋仁宗闻到茶香,迫不及待地让人将茶叶端到身前,将茶水送入口中。随着茶水进入宋仁宗口中,宋仁宗感觉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汇集于舌根之下,而后清香快速扩散,迅速溢满整个口腔。
宋仁宗被茶水的清香深深地迷恋住了,他不由自主的闭上眼睛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投入到品尝茶水味道的事情之中。
茶水被宋仁宗徐徐咽下,唇齿之间的那种诱人的清香依然回味无穷。良久过后,宋仁宗睁开眼睛,赞叹着说道:“好茶,好茶。朕从未喝过这么唇齿留香的茶叶。告诉南昌府尹,从今年开始,这种茶要作为贡品。”
宋仁宗等人喝完茶水就离开了,南昌府尹领了宋仁宗的圣旨在南昌各地收集茶叶,一时间南昌出了贡品茶叶的消息传遍了整个江西,越来越多的商人云集南昌,纷纷出资准备品尝一下被宋仁宗赞叹不已的贡茶。
茶叶终于备齐,南昌府尹召集茶农举办了热烈的庆祝活动。茶农在这次活动中吹拉弹唱,载歌载舞。
随着贡茶的出现,每年的庆祝活动成为固定的日程,一些艺人纷纷改行,以表演采茶歌为主业。后来这些艺人将传统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形成了采茶灯戏。
随着采茶灯戏的盛行,它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民间节日,尤其是春节之际,随民间各种灯彩在乡村表演,即形成采茶灯戏的演出形式。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其他门类演出市场的活跃,戏曲演出开始盛况不再,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南昌采茶戏也从顶峰逐渐滑落。1991年,由于剧场出租给他人经营,剧团只得下乡演出。在这个阶段,大批人才流失。直到2002年初,剧团收回剧场使用权后,才恢复排练《三女抢板》、《三看御妹》等传统剧目。
此后,南昌采茶剧团再次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2003年春该剧团演出的大戏《逃之夭夭》被改成电视剧《桃花运》;2004年底,应澳门全球华人联合会的邀请,南昌采茶剧团赴澳门演出;2006年初,南昌采茶剧团前往法国、比利时等7国访问演出。同时,编演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多种奖项。
近几年,南昌采茶剧团招收了近十名大专院校的专业人才,队伍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尽管如此,南昌市采茶剧团副团长熊阳秋坦言:“目前,我们还是在传承阶段,而没有发展到改革创新时期。”
后来,这种表演已不局限于表现茶事了,而是出现了大量表现日常生活内容的小戏,到了这时,“半班”也就因此宣告诞生了。
“半班”则已基本形成为采茶戏班的规模,有十几二十人,有服装、道具和乐队,已能够上演差不多完整的各种剧目,所以很受乡间民众的欢迎。
20世纪早期,南昌采茶戏吸收了其他地方戏的特点。其中,南昌采茶戏与安徽黄梅戏交流甚多。
这个时候,南昌市采茶戏与黄梅戏共有34个剧目相同。此外,南昌采茶戏与赣剧相同的有《卖水记》、《凤凰剧》等26个;向京剧学来的或自编的提纲戏共有13章节。
1950年,江西地方剧院成立。与此同时,当时的南昌“莲方”、“联艺”民间剧团合并为南昌地方剧实验剧团。
1953年,在江西地方剧院的基础上,吸收省文工团部分演职员成立省采茶剧团。
1956年,南昌地方剧实验剧团改称“南昌市采茶剧团”。此后,南昌采茶戏步入鼎盛时期,曾多次为重大政治和外交活动做专场演出。
1959年,省采茶剧团演出了大型传统戏《三女抢板》此外,南昌采茶剧团、省采茶剧团前往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1978年,南昌采茶剧团演出的《宝莲灯》连续200多场爆满。辉煌的采茶戏市场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邓筱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曾荣获过江西省首届戏曲会演优秀表演奖、中南区首届戏曲会演个人奖等荣誉,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莜兰子”。
2002年剧团排练《三女抢板》、《三看御妹》等传统剧目。此后,南昌采茶剧团再次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2003年春该剧团演出的大戏《逃之夭夭》被改成电视剧《桃花运》。
2004年,应澳门全球华人联合会的邀请,南昌采茶剧团赴澳门演出;2006年,南昌采茶剧团前往法国、比利时等7国访问演出。同时,编演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多种奖项。
魏小妹是女的。
魏小妹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南昌采茶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深受百姓喜爱的艺术形式。南昌这块热土孕育了一代代采茶戏名角,魏小妹是其中的佼佼者。
生于1947年的魏小妹是南昌县采茶剧团演员、国家二级演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昌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
魏小妹13岁开始从艺,至今已经55年,她的表演横跨采茶戏、歌剧、京剧、话剧等领域,为戏迷奉献了《方卿戏姑》、《排环记》、《秦香莲》等经典采茶戏剧目。虽然已经年过花甲,魏小妹仍然活跃在舞台上,近日,记者前往莲塘镇对她进行了专访。
上一篇:五马街道(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蝉街106号属于哪个社区)
下一篇:没有了